江苏电大淮安学院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科教育  >> 正文内容
  • 合成氨化学发展史上的“水门事件”
  • 2005/12/2   网管中心   关注度:1279
  •  
  • 合成氨化学发展史上的“水门事件”

    在探索合成氨崎岖的道路上,它不仅使两位杰出的化学家勒沙特列和能斯特折戟蒙羞,而且使一位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哈伯堕落成为助纣为虐与人民为敌的可耻下场。后来人民把合成氨称为化学发展史上的“水门事件”。
    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在研究平行移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认为 和 在高压条件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接着,他用实验来验证,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他没有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而是觉得这个实验有危险,于是放开了这项研究工作,他的合成氨实验就这样夭折了。后来才查明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他所用混合气体中含有 ,在实验过程 和 发生了爆炸的反应。
    稍后,德国化学家能斯特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合成氨是不能进行的。因此人工合成氨的研究又惨遭厄运。后来才发现,他在计算时误用一个热力学数据,以致得到错误的结论。
    在合成氨研究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哈伯知难而进,对合成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验,终在1908年7月在实验室用 和 在600℃,200个大气压下合成出氨,产率仅有2%,却也是一项重大突破。当哈伯的工艺流程展示之后,立即引起了早有用战争吞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的德国军政要员的高度重视,为了利用哈伯,德国皇帝也屈尊下驾请哈伯出任德国威廉研究所所长之职。而恶魔需要正好迎合了哈伯想成百万富翁的贪婪心理。从1911年到1913年短短的两年内,哈伯不仅提高了合成氨的产率,而且合成了1000吨液氮,并且用它制造出3500吨烈性炸药TNT。到了1913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伯已为德国建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合成氨工厂、为侵略者制造了数百万吨炸药因而导致并蔓延了这场殃祸全球的世界大战。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不解之谜的谜底。
    当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时,哈伯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猛烈抨击,尤其当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时,更激起世界人民的愤怒。
    人工合成氨实验的成功令人欢心鼓舞,它对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际科技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三位杰出的科学家而言则是黑色的“水门事件”。勒沙特列和能斯特的失误则给人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搞学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而哈伯堕落使人们清楚看到一个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由于自己的贪婪而堕落成为人民的公敌,历史的罪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