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大淮安学院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科教育  >> 正文内容
  • 促进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 2005/12/2   网管中心   关注度:1493
  •  
  • 促进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由计算机、学习者、教师构成的人机系统。计算机可以大容量、高速度地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多媒体技术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喜爱,并在教学中积极使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备课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仅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已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新理念的老师,需要不断撷取、采集信息,将之科学合理地加工,为我所用。

      互联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不是一所图书馆所能比拟的;而且在网络上查阅资料方便快捷: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语,就会搜索出你所需要的相关网页。

      教育网站很多,如K12教育网、北京四中网站等,苏教版语文网站(www:sjbyw.czedu.gov.cn)有教案设计、试题精选、课件荟萃、教学素材等栏目,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然后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添加删改;善于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我在做《荷》专题课件时,从网上下载了《爱莲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视频朗读素材,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及其MP3朗读素材和一些荷花的图片,将这些素材加工制做成课件上课,增大了课堂容量,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信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因此,大部分知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生动,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把客观事物正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松鼠》、《国宝大熊猫》时,我用苏教版语文配套光盘中的影视资料导入课文,松鼠、大熊猫的可爱的姿态形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奠定了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对这种动物感兴趣了,极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思维变得敏捷,乐于看教材。

      教学《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设置情景,让学生“过一把瘾”,当一回“导游”: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假设全班同学是一个旅游团,根据书中的介绍,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些建筑物。这样做,生动新颖,学生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点与难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事物情景,消除了时空阻隔,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这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凡尔赛宫》介绍了法国的皇家建筑——凡尔赛宫,说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艺术价值极高。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没有去过凡尔赛宫,仅从字面上难以想象它外观的宏伟壮观、内部装潢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而且课文为什么选择“镜廊”重点介绍呢?我从网上找到了凡尔赛宫外观、内部装潢的相关的图片以及法兰西式大花园、镜廊的图片,使学生对文章说明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之所以重点介绍“镜廊”,是因为说明文要说明事物的特征:“镜廊”既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凡尔赛宫的确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这样,本文的重难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3、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就是要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尊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排了《道德修养》单元,这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敬业与乐业》一课时,我用苏教版配套光盘中的《道德的力量—敬业》视频资料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王进喜、时传祥、李素丽、袁隆平、钟南山等人对事业的热爱,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业的态度,启发学生明白“尊敬学习,就是尊敬自己”,联系“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现实生活,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想要做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要认真地做,并在做事中发现乐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应该是“书山有路‘敬’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样,学生在榜样人物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运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中学语文的美育目的是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炉,这些美的形象能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排了“《荷》专题”,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古到今,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吟咏赞颂荷花,除了它那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给人以审美享受外,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美,更具有审美价值。我在教学时,通过赏荷、咏荷、读荷、议荷与写荷五个步骤,并用Authorware6.0制作课件(2003年获市级贰等奖),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荷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认识美应当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到做人要做“莲”一样品格高尚的人。

      5、运用多媒体,优化朗读教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朗读中,学生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语文课上,如果缺少了琅琅的读书声,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不敢在课堂上作示范朗读。究其原因,不是老师读得不流利,也不是读得感情不充沛,而是普通话不过关(对阜阳地区的人来说,尤其是音调、平翘舌方面易出现错误),这大大降低了语文朗读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扬长避短。多媒体光盘、网络、磁带中那些课文的朗读者,往往是著名的播音员,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再配上相应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其中,很有感召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播音员的充满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潸然泪下,激发了他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热爱之情。

      6、运用网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的空余时间,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交流,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他们经常主动上网,查找资料,探究疑难,交流学习心得,互递时代信息,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学了《国宝大熊猫》后,我要求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现状。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从网上了解到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更由于极个别人的素质低下,包括大熊猫在内的许多珍稀动物惨遭捕杀。许多同学发出了保护动物的倡议,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大熊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与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应和谐相处。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写作能力来说,除了需要一定的写作速度,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需要人们进行自主的写作与自由的表达,尤其强调有创意的表达。

      钱学森先生指出:“计算机软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就要求把写作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配备的录音带、光盘等声像资料中帮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可以组织学生网上查询、收集信息,扩大知识面;鼓励学生去网上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眼观察世界,用心体味生活,用脑思考人生,用笔抒写感受”。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有《至爱亲情》单元,收录了反映人间亲情的文章:朱自清《背影》中的父爱、邹韬奋《我的母亲》、黄飞《甜甜的泥土》中的母爱、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中父母的爱、刘义庆《人琴俱亡》的兄弟手足之情。学完这一单元之后,我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篇作文。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校已上互联网,具备条件)。我找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如《妈妈喜欢吃鱼头》等,得知学生曾看过《海底总动员》、《妈妈再爱我一次》等有关亲情的电影,我找到这些电影截取其中最感人的片段,做成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学生鸦雀无声,静静观看,虽曾看过但依然被感动得眼中含泪。因势利导,我要求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寻找“爱”的痕迹。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关注、体贴他人,而且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自然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真挚感人。

      学生喜欢唱歌、交朋友,何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写作呢?我搜集了古今中外名人对“友情”的见解看法,以及歌曲歌词《友谊地久天长》、周华健、臧天朔演唱的《朋友》、田震的《干杯朋友》等,用Authorware制成课件,让学生在优美悦耳的歌声中感受友情,珍视友情,勾起往日与朋友相处时的美好回忆,让学生以“友情”为话题写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不明确

      语文课毕竟还是语文课,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的训练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决不能喧宾夺主,忘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的。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的基础上,保持语文教学的个性,就不易迷失在技术的运用中,更不会本末倒置。

      2、滥用多媒体

      教师一谈到上公开课,就会想到使用多媒体。一些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于不顾,即使那节课根本不需要多媒体,也要牵强附会使用。一次听课时,有一位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教学目标和生字词后,就弃之不用。很难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3、教师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公开课、评优课中,不少参赛老师所使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制作的,操作起来显得手忙脚乱;一旦操作失误,更是手足无措;另外,课件制作得过于简单,只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交互性不强。

      此外,有些语文老师认为,多媒体无非就是向学生传递信息,但我认为并不尽然:“信息过载”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时间思考,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强大的Internet的互联功能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也使得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生从哪里学习知识,用什么手段或方式来获取知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变得日趋多元化。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桥梁作用,促进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中的期待,值得广大同仁更深地探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