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大淮安学院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发表论文  >> 正文内容
  • 知识经济时代化学教学改革初探---李学喜
  • 2005/11/27   网管中心   关注度:1675
  •  
  • 知识经济时代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兴起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着重阐述化学教育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化学教育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兴起必将对社会各个行业、部门以及人们的家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人才将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化学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1. 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仅拥有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它更需要的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1 较强的自学能力
    当今时代,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作为从业者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所以,“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重要的现象,“学会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首要能力。这就需要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套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能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学习手段,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及时吸收、融会贯通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使个体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1.2 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发展变化、极具活力的时代,能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人,不仅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递和运用。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打破常规,不被成见所束缚,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面对错误;具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而超前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作为创造型人才,要拥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掌握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关专业领域内多方面的技能;在工作中能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去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同时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技品质。
    1.3 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内涵的变化,必然对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等提出新的要求,这种人才不能只是掌握一门简单技术的人,而应是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其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熟悉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社会学科方面知识的人。从教育的功能出发,我认为,未来的人才在社会素养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其一是学会做人。他们应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现代文明修养的新人”;其二是学会关心。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会使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使年轻人更多地关注全球问题,关心社会和他人、关心自然界以及其他的物种;其三是学会合作。未来社会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真诚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其四是学会生活。在未来社会,工作不是个人生活的全部,个体除了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其五是学会审美。这是个人生活的一个较高层次,具备较高审美能力和情趣的人,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2. 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深化改革。
    2.1 更新观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化学教学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把化学教育单纯地看成学科教育,而“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语)。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价值和教育价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为此,在教育观念上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转变;二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三是由重视学生“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变。
    2.2 培养兴趣,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从事认识、学习、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突出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动机。(2).注意开篇,充分利用每堂课前的10分钟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利条件,及时切入主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提高教学效率。(3).强化学生实验,提高探究兴趣。(4).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习兴趣。(5).点拨思维,保持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在遇到挫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会引起学习兴趣的波动,及时点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兴趣的保持。(6).循循善诱,保护兴趣。(7)利用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学用结合,升华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使教学的过程更加顺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优选模式,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宗旨
    教学模式系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它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长期以来,单一的讲解—接受模式一直为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比较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但由于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规律性很强,教师稍作指导,学生即能自己理解,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模式(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评价小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采用“自学——指导” 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强烈的自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对抽象难懂。我们应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采用“引导----发现” 模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形成概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取亲身证实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发现中学习,学习中提高。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4 改进实验,以综合提高科技人文素质为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提高的基础。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指出:“实验无论多么强调也不过分”。然而,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重理论轻实验,“黑板上做实验”。忽视实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科技素质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
    (1) 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这种方法虽有利于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书本结论不符合的意外结果。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定然会重做实验以探究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探索问题的自我独立性。
    (2)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虽然难度较大,但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活跃,活动积极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科技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测试NaCl,Na2SO4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结论(与经验相符),再试验NH4Cl, (NH4)2SO4、溶液的酸碱性,得出实验结果与“经验”不符合,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再及时引导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假设。接着再测试Na Ac溶夜的酸碱性,验证假设,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将科学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重视实验设计。例如:设计实验制取纯净的氯化铁。学生可设计出如下方案:①把Fe(OH)3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加热蒸发----制得氯化铁;②制氯气---通入铁粉中----制得氯化铁;③制氯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浓H2SO4干燥,----与铁粉反应----制得氯化铁;④制氯气----通入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干燥----与铁粉反应----制得氯化铁----多余氯气用碱石灰吸收。再经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确定制取方案。将实验设计引入教学,不但有利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正视实验“异常”现象。任何“异常”现象的发生,必有其内在的原因。而对“异常”现象的探究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开始。不正视“异常”现象就不可能有海王星的发现。没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创新探究的意识,伽利略就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尔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立论;拉瓦锡就不可能推翻一统多年的“燃素”学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对待实验“异常”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不唯书,只唯实。让学生的科学素质在怀疑——探究——假设——验证——……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得以升华。
    (5)重视实验结束工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提高环保意识。
    (6)重视实验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勤劳、坚毅、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5 不断“充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
    上述各项改革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今天,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化学教学改革必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结果。
    化学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含着若干的要素。要让教学改革的策略能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耿玉.知识经济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0,⑴:2-3
    [2] 徐佩苓.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学2000,⑸:4-5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吴炳云等.湖北省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调查报告[J].化学教育 1998,⑿:20-23
    [5] 王 倩.高中化学课程教材改革与素质教育.化学教育[J].1998,⑿:20

    本文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