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大淮安学院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科教学  >> 正文内容
  • 2007中国科普报告综述
  • 2009/9/21   网管中心   关注度:589
  •  
  • 2007中国科普报告综述


    2007年10月22日
    科普聚焦全民科学素质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并于3月20日向全社会正式颁布。这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科普法》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继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发布的专门针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科学素质纲要》指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深入推进各项科普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普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科普聚焦全民科学素质成为2006年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科学素质纲要》的颁布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使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竞争力;二是从个体层面来讲,提高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缺乏技术知识,会使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他人,同时也限制了他的就业范围,增加了由于滥用技术而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并提出“为生存而学习”的口号。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指出:“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是具有较强事业心和有自知之明的独立的人”。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指出:“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当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也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措施。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联合国于1992年提出了2000+计划,该计划以建设“一个有科技素质公民的世界共同体”为重要起点,目的是唤起世界各国对全民科技脱盲的支持,推动有关国际合作。美国科学促进会1985年研究制定了一项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对推动政府支持美国科学课程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欧盟在2003年实施了“科学与社会”战略计划,该计划是一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科学与社会融洽发展的长远战略。欧洲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开展了广泛的科技传播活动计划,如英国政府在支持“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启动了“公众参与计划”,开辟公众论坛,促进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参与,促进“科学与社会”的和谐。法国结合现代科学非本国产生的国情,提出“开展科学文化运动”。德国坚持每年举办面向公众的科学年以及“与科学对话”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和对科学的兴趣。澳大利亚政府2001年推出了“国家创新意识战略”,其中心内容在于培养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促进全面的创新活动,根本立脚点是要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年),提出“日本要成为能够通过创造和利用知识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国家,就必须采取措施使科学生根发芽。要形成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社会风气,要培养人才(知识的源泉),要构建重视知识(是国家的基础)的社会”,并从2002年开始推进“爱好科学技术和理科计划”。印度于1999年发布《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报告以及关于科技政策的各种文献,强调公民获得和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之后,在《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中,又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目标: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以便把科学推向前进,并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人类福利方面的应用。此外,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也都十分重视公众科技传播,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可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科技教育、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因此,我国颁布《科学素质纲要》顺应了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中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
      《科学素质纲要》的制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安全、健康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和百姓安康,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人力资源水平较低
      《2005~2006全球发展竞争力报告》对全球各国发展竞争力的指数构成进行了比较,其中,技术指数、创新分指数、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的简称,即信息与通讯技术)分指数及技术转移分指数是重要的指标,其排名涉及117个国家。技术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美国、芬兰、中国台湾、瑞典、丹麦、瑞士、韩国、日本、新加坡和荷兰,其中,美国得分为6.19,韩国得分为5.26,日本得分为5.24,而中国得分为3.18,排名64。除技术指数外,中国在创新分指数中得分2.15,排名75;ICT分指数得分2.48,排名60;技术转移分指数得分4.47,排名43。中国的上述指数分和排名都远远低于美日韩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出了现阶段中国在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亟待提升,也侧面反映出我国现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水平不高。
      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各国国力的竞争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而“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公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03年中国公众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特别是农民和交通运输、操作工人这样的劳动者群体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的群体。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如美国在1995年时就已达到12%,欧盟1992年达到5%,加拿大1989年达到4%,日本1991年达到3%。可见,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仍旧十分低下,这势必成为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的瓶颈。
      究其原因,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使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快速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这两个水平只是初中二年级程度不到,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与1999年美国人均12.7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水平相比,人均受教育程度整整低了近5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1.48)相当于高中三年级水平相比,也要低近4年。”与此同时,我国文盲人口数量依然很大,“2000年,全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 700万,超过德国的总人口。”这些都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源和公民素质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另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2002年中国20个竞争劣势指标的分布中,“政府效率劣势较多,主要体现在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都不高、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等。企业效率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和互联网拥有率低、能源消耗效率低,人的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等方面”。
      除正规教育之外,我国的非正规教育及社会培训也相对落后,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2005年):我国目前有8亿多农村人口;4.8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劳动力的94%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农业生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占二、三产业过半人数。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亿多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的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只占18.5%。另据建设部统计,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已达3 200万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
      可见,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丰富,但实际上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而这也势必造成在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时,人力资源结构性多余与缺失的现象共存:一方面低素质劳动人口难以就业,另一方面高素质劳动岗位缺人员。如何让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除努力增加就业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体制和机制,多渠道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因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在人均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又造成资源浪费、能耗居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末分别降低10%。这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必须在“十一五”每年下降2%,每半年下降1%。但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二氧化硫排放量2 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这和“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每年下降2%,呈南辕北辙之势。根据经验数据分析,经济只有在接近潜在增长率但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运行,经济能耗弹性系数才有可能回落到长期平均线附近的正常水平,目前这种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的粗放型盲目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顺利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的难度加大。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府政策导向、专业部门制定限量定额、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和运用经济手段外,亟需大力提高公众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普及基本的节能环保技术。
      3.安全健康问题突出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我国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80~120万人。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防治艾滋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100万,疫情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此外,当前重治疗轻防治的旧医疗观念与公众对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知识的严重匮乏,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危机,造成自杀率和精神疾病不断攀升,这些都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公众对自身健康的积极关注。公共安全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水平安全事故高发阶段,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安全生产水平,交通安全意识、饮食和用药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保障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力提高全民安全健康意识和安全健康教育水平、普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知识,普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饮食和用药安全等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之,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也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必须在依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从科技进步和创新中找出路、找办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