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大淮安学院 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后勤服务 >> 后勤动态  >> 正文内容
  •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教育篇)
  • 2016/3/22   网管中心   关注度:207
  •  
  •  

     

    第二十章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创新提供方式,扩大供给范围,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高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优化学前教育结构,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老旧小区补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深化城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幼儿园布局结构,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省优质园比例达90%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根据学龄人口分布,新建一批小学和初中。完善义务教育施教区划分调整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城乡对口帮扶、结对共建、学区管理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加强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辐射,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强化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培训与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协调配置。

    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优化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在生态新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县等地新建6-7所优质普通高中。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内容结构,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专栏20-1  “学在淮安”十大工程

    幼儿园服务区制度推进工程。新建、改扩建100所幼儿园。到2018年,全市农村地区全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90%以上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

    义务教育学校省定标准全面达标工程。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及教育教学需要配齐配足教职工,坚持以县为主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标准班额办学和小班化教学。到2017年,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80%,到2019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普通高中卓越发展工程。加强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打造智慧课堂,推进走班制教学改革,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实现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全覆盖,打造3-5所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一流普通高中。

    现代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围绕服务区域产业的现代化专业群,强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覆盖所有师生的创新创业平台。到2020年,分批建成约15个类别、40个左右与淮安主导、新兴和特色产业深度对接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基地。

    淮安大学创建工程。积极推进大学筹建工作,增强淮安现代城市功能和辐射功能。支持驻淮本科院校在硕士授予单位突破、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国家级平台创建、国家级奖励获取等关键核心指标上达到大学标准,实现淮安人民大学梦。

    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以淮安开放大学为龙头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建设,成立全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省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建设淮安学习在线、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淮安分行、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创建农民大讲堂,建成覆盖全市社区教育网络的支持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80%社区教育中心达到市级以上标准,全民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达90%

    素质教育特色化工程。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全覆盖。支持学校发挥办学传统优势,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力争建成以“恩来精神”和江淮文化为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两大素质教育体系。

    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加大对教育领军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建立完善“四级两平台”教育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到2020年,全市共有教坛新秀、县级骨干教师100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人,在职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0人,省内知名的名校长20人,推进每个县区主要学科都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占比30%,教师队伍发展总体水平苏北领先。

    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启动青少年海外学习交流计划和留学淮安计划。促进教师国际交流,设立1个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选派200名教师或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到2020年,新增3-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兴办1所以优质国际课程为主的优质高中和1-2所国际学校,职业院校20%的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到2020年,中小学缔结国(境)外友好学校比例达到15%

    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深化教育、办学、考试招生、教师管理等方面改革。

    推进职业教育和特殊群体教育升级发展。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推动淮阴商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有条件的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化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成10所左右省市级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以上省市级优质特色中职学校、2-3所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班,探索医教结合教育模式,全面实现全纳教育,完善残障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以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协同创新、特聘教授工程等建设为基础,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淮安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办好开放型大学,构建市级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推动公平教育普惠均等发展。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探索实施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大幅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大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打响学在淮安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