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中长期规划(2010-2015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造职教名校,使职业培训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15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统筹,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职业培训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我区“文楚州、景楚州、金楚州”发展战略,加快职业培训发展步伐,加大培训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培训教学,提高培训办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2.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职业培训要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做好产业工人准备,要适度超前发展职业培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创新原则。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培养实用性人才。
(3)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培训生命力所在,职业培训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地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控制、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校企合作原则。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在专业建设、师资与技术、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开发适合企业的职工培训项目,并为企业培训职工。企业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服务。
(5)开放办学原则。向社会开放学校培训资源积极开发多种培训项目,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二、战略目标
1.宏观目标
总体上要“切实明确一个信念,真正做到两个加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明确的“一个信念”是:职业培训就是就业教育。
(2)“两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只有把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并能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会赢得企业的信任,也才能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第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能动手,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因而,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是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学校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强化实际训练,强化技能培养。我们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要改变重学术、重系统知识而轻技能、轻实际能力的老观念,不要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数理化,多学点外语,而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实训实习时间一般要在半年到一年,甚至更多。这一条必须保证,要保质保量的实施。
(3)“三个转变”就是要转变职业培训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第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转变职业培训的对象仅仅就是学生的狭隘认识,明确职业培训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一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教育,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教师教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民工外出打工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代理培训等等。
第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按照“订单式”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努力实现“以升学为主”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只有做到就业顺畅,才能做到招生兴旺。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培训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
第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培训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学会“两条腿”走路(升学和就业两条路,逐渐增大就业的比率);二是走“校校联合”办学之路,与大专院校联手办学,相互弥补,优势结合;三是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与企业实体联合,将学习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走“订单式”办学路子。
2.具体目标
(1)加强与人才市场的合作,是学校成为滨江市区最大的社会培训基地。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师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培训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加大成人高考招生宣传力度,确保生源呈逐年上升趋势。
(4)实现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为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外省和外地区培养合格人才。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力争进行更多的企业职工培训。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培训发展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培训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管理,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工作;
三是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和学校培训情况;
四是不断加大职教投资,不断完善职教设备,不断壮大师资力量;
五是要彻底转变职教办学“闭门造车”的现状,尽快到外面去学习“取经”,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及时了解职教发展最新动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群众和社会的依赖,争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统筹安排职教发展;
六是在实践中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七是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和鼓励教师主动探讨、研究职业培训工作;
八是完善职高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职业培训向良好方向发展壮大。